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乐鱼体育科技)是北亚策略控股有限公司(NAS)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86年,涉足SMT、半导体、自动化解决方案等领域。业务网点覆盖超过20个国家及地区,范围涉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越南、印度等地。至今已从事电子科技行业37年。
自成立以来,乐鱼体育科技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为优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及最具竞争力的增值解决方案。并凭借高效、精干、专业的管理和工程技术团队,建立起了覆盖亚洲地区的销售及服务网络,并于2016年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成立于1986年,
北亚策略(NAS)全资子公司
累积超过500家企业用户
超过20个
销售及服务网点
为电子制造业伙伴提供
全方位的“智造”解决方案
Business Units
基于满足企业核心制造所需,提供最完整的配置组合以及周边配装,最大化地满足企业生产所需。
利用更精密,更加符合新工艺和应用的客制化设备来满足新型电子产品的生产,致力于客户提供未来电子制造所需。
从个性化需求出发,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从而帮助电子制造企业实现在品质、效率、以及成本节约等方面的大幅度提升。
制造营运数据管理解决方案与企业信息整合,协助客户改善整体质量、成本、效率,打造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工厂,达成精益生产的目标。
Latest news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引领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不竭动力。乐鱼体育科技,历经近40年的积累和沉淀,提取总结了发展历程中的优秀文化因子,最终形成了包括企业使命、企业价值…...
近日,Koh Young Technology(以下简称“Koh Young”)与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以下简称“乐鱼体育科技”)正式签署合作代理协议,授权乐鱼体育科技成为其代理商,负责Koh Youn…...
乐鱼体育 新华社深圳12月19日电(记者王丰)记者19日从深圳海关获悉,今年前11个月,深圳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7.4%,这是深圳外贸进出口规模首次迈上4万亿元台阶。 数据显示,前11个月,深圳市外贸出口2.59万亿元,增长16%;进口1.52万亿元,增长19.8%,均为同期历史新高。 民营企业继续发挥外贸主力军作用。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2.89万亿元,增长26.4%,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下同)70.4%,是拉动深圳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2万亿元,增长0.5%,占24.9%。 对前三大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呈两位数增长。东盟、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是深圳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6840亿元、6420.4亿元、4280.6亿元,分别增长24%、12.2%、11.5%;前十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合计占77.2%。 出口方面,深圳出口机电产品1.82万亿元,占同期出口总值的70.4%。其中,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等“老三样”产品分别出口1677.2亿元、928.2亿元、874.6亿元,分别增长1.9%、8.6%、21.5%;“新三样”产品中,电动汽车出口279.7亿元,增长42%。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281亿元,增长24.6%。 进口方面,深圳进口机电产品1.21万亿元,占同期进口总值的79.7%。其中,进口集成电路6150.1亿元,增长9.9%;电脑零部件2368.5亿元,增长139.8%;半导体制造设备351亿元,增长31%。
乐鱼体育 ◇2023年5月,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陕西持续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攀高”。 ◇以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为代表,大量由高校、开发区和企业深度参与、联合运营的新型研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让科技攻关奔着最紧要的问题,陕西制作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对接图谱,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步发力。 ◇2024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2.2%,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两年提升7位、跃升至全国第8位。 ◇2024年截至11月中旬,陕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3177.68亿元,其中就地转化的合同成交额1191.21亿元,占比37.49%,较2023年同期提高5.13个百分点。 ◇“三项改革”参改单位达到201家,已有10.6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6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67家、63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 ◇良好的生态孕育出磅礴的动力,产业创新的“小气候”演变为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带动陕西以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前三季度,陕西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达1.6万亿元,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工业产品保持较快增长。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确定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中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的号角,又一次在关键节点吹响。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3年5月,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陕西既是承东启西的重要区域和战略腹地,又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 陕西迅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修订《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接续推出《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关于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继续全力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出台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的系列支持政策……以一系列举措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三秦大地,“新”潮涌动。 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阿秒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调试实验设备(2024年3月11日摄) 张博文摄/本刊 聚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1阿秒,是10的负18次方秒,也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够掌握的最短时间单位。在阿秒时间尺度下,科研工作者才能探测到原子内部的电子运动,继而有能力突破限制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底层科学难题。 2024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安科学园,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正式启动建设,建设周期5年。项目建成后,将推动光子产业跨越升级和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突破,满足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特种材料等创新发展需求。 科技创新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陕西持续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攀高”。 加速提升基础研究潜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陕西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完善基础研究创新体系,以多举措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加大对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强化“从0到1”的原创导向。 “大科学装置是前沿科学探索及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基础支撑。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成后,综合性能可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阿秒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副总指挥、总工程师付玉喜告诉记者,这一设施的工艺部分正加紧研制、优化,在西安光机所提前安装调试,并开展部分实验,争取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 不只是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多个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均已签署协议,即将入驻位于西安高新区的西安科学园,将有力推动陕西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跨越升级。 加快布局科创平台建设。作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融汇点,科技创新平台既决定了一项技术能否成功放大,也是未来实现产业化的序曲,是加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关键中间环节。 陕西建立“五个一批”高质量科技项目库并入库项目4113项,统筹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靶向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42项,攻克重点产业链上技术难题700项,其中突破技术瓶颈61项、取得国际/国内领先80项、实现国产替代20项、填补国内空白37项。 同时,根据产业领域发展特点和实际,陕西加快布局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以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为代表,大量由高校、开发区和企业深度参与、联合运营的新型研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在西安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富乐斯”)宽敞明亮的洁净车间中,身着无尘衣的技术人员正在仪器前查看着参数,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上芯片的清洗、减薄、抛光、划片等制造全流程依序完成。 依托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共性技术平台,赛富乐斯节约了购置大型设备的前期成本,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4英寸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规模生产及销售,良率达到95%以上,成为全球首家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 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聚焦产业需求,创新体制机制,汇聚跨界研发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源头技术供给。 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让科技攻关奔着最紧要的问题,陕西制作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对接图谱,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步发力。 在供给侧,全面梳理了各类创新主体拥有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建立855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技术供给清单,加快成果转化产业化; 在需求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凝练技术攻关方向,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每年靶向部署10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分类实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加快破解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 改革成效不断凸显,2024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2.2%,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两年提升7位、跃升至全国第8位。 在陕西蒲城国家民机试飞基地的机库内,机务人员对AG600飞机进行检查(2024年7月17日摄) 邵瑞摄/本刊 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整体效能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用制度创新解开科技创新的束缚后,陕西步履不停,构建起贯通“科研—中试验证—孵化—产业应用”链条的产业创新“小气候”,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 放大重大创新平台溢出效应。三年多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重塑“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成为总揽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 近半年来,一辆搭载常温常压固态氢动力系统的自助体验车不时出现在西安西咸新区的一座园区内。“这辆车的动力来自固态氢能源电池,可以通过更换便携的储氢材料实现不间断续航。”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副总监张辉告诉记者。 公司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成永红说,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原创科技成果转化,公司自主研发出技术领先全球的系列常温常压复杂金属基复合固态储氢材料,具备高安全性、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可实现规模化生产,未来在国际市场也拥有竞争力。 这家企业的发展之路,是陕西不少高校科研团队在秦创原平台不断攀高创新的缩影。在秦创原,不仅教授专家们的“金点子”实现了转化落地,越来越多的现有技术也在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赋能下,从实验室走向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冉淑青告诉记者,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作用下,陕西发挥企业创新动力强、企业家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脉络较准等的优势,更好牵引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提供更多的科研资金、科研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更好地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如何破解高校院所科研产出多为论文和专利、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不高的问题,陕西用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建设验证平台为抓手。 2024年11月,陕西省首个汽车概念验证中心获得科技部门认定。该中心是解决汽车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概念验证平台。 概念验证是将原始创新的想法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样品。中试验证平台是判定样品是否可以成为“用得着”的产品。两者都是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陕西对于新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加大平台的开放共享、人才培育和资金投入,实施“先使用后付费”等创新措施,打通从实验室,到概念验证,到中试放大,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目前,陕西在光子航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了28家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截至11月中旬,陕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3177.68亿元,其中就地转化的合同成交额1191.21亿元,占比37.49%,较2023年同期提高5.13个百分点。 “松绑”科技成果转化。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陕西自2022年3月正式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及其相关政策。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冀峰告诉记者,通过修改《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陕西将“三项改革”经验做法上升至法律制度层面,同时建立科技、教育、卫健、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积极跟进服务,协调解决问题,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把“三项改革”引向扩展与深入。 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技术托管”平台,将早期的科技成果委托给技术托管平台转化应用,享受平台提供的转化孵化服务。 西北工业大学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新组建72家成果转化参股公司,7家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企业,7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华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30.66亿元,贡献地方税收4.25亿元。 “随着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一大批科技企业拔节生长,它们脱胎于高校、科研院所,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也更有底气、更显担当。”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说。 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参改单位达到201家,已有10.6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6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67家、63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 “‘三项改革’是陕西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效。”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说,通过一系列支持与“松绑”相结合的激励手段,陕西促成果转化,育创新主体,强产业体系,推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见效成势。未来还将继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工作人员在位于陕西西安的隆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工厂内调试设备(资料照片) 张博文摄/本刊 加速产业体系优化焕新 良好的生态孕育出磅礴的动力,产业创新的“小气候”演变为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带动陕西以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主导产业“智”造升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途径。在陕西经济版图中,传统制造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稳定器”作用,而且是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先锋”。陕西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能源领域,陕西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并举,释放优质产能,加快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传统能源挣来的“本钱”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手段,投入新能源和非能产业培育发展上。 记者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实验室内看到,自动机械臂、数字仿真系统、智能感应装置等搭载前沿科技的装置与深埋于地下的古老能源蕴藏碰撞,催化剂、燃料电池、储能技术等一批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开花结果。 在智能制造领域,陕西充分把握数实融合发展趋势,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主导产业加速“焕新”。以陕汽、法士特、中国西电、陕鼓动力等为代表的企业,加快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带动陕西智能制造“多点开花”,产业数字化转型初显成效。 2024年前三季度,陕西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达1.6万亿元,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工业产品保持较快增长。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产业在三秦大地茁壮成长,制造强省的基础更加牢固。 新兴产业牵手“硬科技”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作为陕西省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光子产业正向着千亿级目标迈进。 2024年上半年,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光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一核两翼”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六个1”工作机制,组织实施光子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等七大工程,推进光电子先导院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壮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 以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为代表的一大批重要设施、平台,正是陕西光子产业在未来实现大跨步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光子产业为引领的‘硬科技’正成为陕西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生力军。”米磊说。 从依托西安光机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光子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到建设光电子共性技术平台“筑巢引凤”,再到推动“追光计划”,陕西光子产业不断补链、强链,已实现聚链成群效应。 2024年前三季度,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 未来产业因地制宜超前布局。依托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陕西前瞻性布局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7月,西安发布《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确定了包括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量子、先进核能、低空利用、商业航天、类脑科学等24个细分领域作为发力方向,提出到2026年,建成3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打造智能算力、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软硬件等5个产业集群。 作为西安“双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和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西安高新区在2024年发布《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将前瞻布局“六大领域”,实施“六大任务”,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建设未来产业承载空间,打造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打造未来产业人才高地,努力创建成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同时,陕西强化对未来产业的金融支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专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科技金融生态,扶持未来产业“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从古而来,向新而进。西部大省陕西,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从工厂到车间、从地面到天空、从高校到企业……求新的渴望、创新的探索、追新的步伐,悉数刻映在这块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土地上。 陕西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牵引,全力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采写记者:沈虹冰 贺占军 郑昕 林胜概)
乐鱼体育已经披露的三季报显示,A股上市公司三季度整体业绩出现边际改善,企业盈利探底回升的预期进一步强化,在微观端反映出中国经济持续企稳向好的大趋势。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群体也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新优势正在加快培育。 上市公司业绩边际改善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作为企业中最活跃的群体,上市公司的整体运行状况,最能够在微观端反映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伴随着A股三季报落下帷幕,数据显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边际向好,行业复苏趋势明显,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多重积极因素累积,稳预期、强信心,资本市场持续活跃和中长期向好的基础更加稳固。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境内股票市场(上交所、深交所与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2.64万亿元、净利润24.43万亿元。2947家公司营收正增长,2149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1708家公司营收、净利润双增长。4127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近八成。创业板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实现总体营收2.0%正增长,沪主板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实现总体净利润3.0%正增长。 分季度看,第三季度全市场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52万亿元,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3.9%,边际改善显著。上市公司总体营收、净利润两核心指标增速差继续收敛,一改持续几年增收不增利局面。 分行业看,前三季度19个门类行业中有17个行业实现盈利,7个行业营收正增长,6个行业净利润正增长。养殖、航运等行业持续转好,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8%、28.8%。金融业整体向好恢复,券商、保险受益于权益市场回暖业绩高增,保险业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长超500%。前三季度10个制造业次类行业全部实现盈利。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大类行业净利润迎来两位数增长。新产业焕发活力,汽车零部件、半导体行业景气向上,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0.5%、41.9%,电子行业前三季度净利润增幅超35%。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6.1%、3.2%,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上交所数据则显示,前三季度沪市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7.48万亿元,同比微降1.2%;实现净利润3.61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8%、2.2%,增速较上半年由负转正,重拾增长。分季度看,第三季度边际修复态势明显,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3%、7.8%,高于第二季度同比7.3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环比第二季度分别增长5.6%、4.6%。 招商证券研究则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资央企利润保持正增长;其中,家用电器、轻工制造、电子、交通运输四个行业的国资央企利润增速均超30%,优于历史均值表现与行业整体同期表现。前三季度,国资央企价值创造能力相对A股整体更加突出,年化ROE较2023年提升0.4个百分点至9.3%;其中,煤炭、有色金属、交通运输、石油石化、公用事业、医药生物和通信七个行业的国资央企ROE表现均较突出。 从上市公司盈利改善的进展来看,方正证券研究指出,三季报A股总体与非金融企业利润同比出现分化,总体单季净利润环比增速高于2023年同期,非金融企业单季净利润环比增速则低于2023年同期。当前不同行业处于盈利回升周期的不同阶段:电子、汽车保持高景气的同时增速高位回落,领先于A股总体;农业、非银周期相对独立;电力设备、建材等行业边际修复,但仍需等待需求的进一步复苏;公用、交运、食饮、家电等行业业绩保持稳定,同时也具备高ROE高分红的特征。平安证券也指出,政策提振权益市场,保险/券商的业绩大幅改善,AI、消费电子新品等带动科技景气继续回升,电子、通信的盈利增速居前,“以旧换新”+出口支撑部分行业业绩韧性或边际改善,如汽车、家电等。 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营业绩整体边际改善的背景下,A股上市公司群体也在持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从而在微观端推动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中上协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0万亿元,同比增长3.9%。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前三季度研发强度分别为4.74%、9.94%、4.73%。研发投入达10亿元以上的公司163家,363家研发投入同比增速逾50%;338家研发强度超20%。上市公司对研发投入的重视,有利于加深企业自身的“护城河”,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上交所数据则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沪市公司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新”经济渐变渐成。实体类公司合计研发投入6079亿元,同比增长2%,102家公司研发投入超10亿元、164家公司研发增速超50%、435家研发强度超10%。其中,科创板持续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研发投入迭创新高,累计实现研发投入1040亿元,同比增长7%,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达12.6%。 Wind统计数据则显示,截至目前,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已达928家,占比高达68.34%。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产业上市公司均超100家,占比都在8%以上。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等优势产业发展领先,三大产业公司总市值合计达5.09万亿元,每个产业公司总市值都在万亿之上。 从业绩表现来看,新兴行业也较为亮眼。数据显示,第三季度,TMT板块中,电子板块受益于半导体及面板等景气度回升、AI技术革新拉动,以及消费电子及光学光电等领域实现供给出清,板块盈利同比增长14.3%,其中面板、集成电路、半导体设备增速环比明显增长,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350.6%、80.2%和56.3%。 中汽协数据则显示,2024年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依旧强势,渗透率再创历史新高。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37.8万辆,同比增长33.5%;1-9月累计销量832万辆,同比增长32.5%。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8.6%,其中9月更是达到了51.8%。 机构积极看待后市 整体来看,伴随着宏观基本面改善的预期不断增强,机构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和A股市场的后续走势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 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指出,历史上来看,A股市场上与工业相关公司的盈利增速与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9月底以来一系列政策的逐步落地已扭转了股市参与者以及实体经济的预期。高频数据显示,10月以来一线城市房地产成交量的增长开始向更多城市扩大。政策利好传导至企业盈利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因此,三季度或为今明两年的盈利底部,A股市场盈利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呈明显复苏态势,并逐季提升。 银河证券研究指出,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实施,四季度经济有望延续向上趋势。当前A股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中等水平。国内宏观经济呈现回升向好趋势,投资者预期随之改善。展望后市,A股有望震荡上行。 中信建投研究则认为,目前市场风险偏好处于较高位,增量资金通过指数基金持续流入,个人投资者和机构参与度都有提升迹象,融资余额续创两年新高,成交活跃,此外,外资仍有补配中国资产需求,长线资金仍在关注经济数据回暖状况,如果短期政策信号较强,长线资金可能也将显著入场。市场风格可能也有望从主题投资主导边际转向内需复苏预期上升。该机构指出,短期外部变量可能影响市场节奏,但不改中期市场方向。投资者确实需要注意近期部分个股层面的过度投机交易风险,但不认为目前市场整体具有系统性风险。
乐鱼体育 12月1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撰写并在京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重要进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发展报告2024》封面。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摄 报告指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带动制造业高端化进程。2023年,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飞机制造业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5%、23.5%、10.8%,显著高于制造业平均5.0%的增长速度。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2023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65%,较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制造业智能化持续推进。2023年,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8%、10.3%;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0.0%、20.5%。截至2023年底,我国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报告指出,绿色工厂、园区和供应链管理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2023年度新认定绿色工业园区104家,比2022年增加57家;新认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5家,比2022年增加93家。(记者韩佳诺、胡林果)